2024年2月4日 星期日

吝惜與施捨(箴言21:26)

箴言21篇:26 有終日貪得無厭的,義人施捨而不吝惜。 27 惡人的祭物是可憎的,何況他存惡意來獻呢? 28  作假見證的必滅亡,唯有聽真情而言的,其言長存。
 
這裡又開始論述善與惡的種種行爲,形態,箴言就是用這種方式讓人能夠知道善惡,成爲我們所認知的善惡標準的。26節講到了貪得無厭的,如果你看到有可用的、可吃的、甚至是金錢或是有價值之物可以供你拿取,你會不會去拿?如果會拿、那你又會拿多少?
 
爲什麼在中國的農村沒有人會派發免費的物品?在上海這樣的大城市、會有人在紙巾的包裝上印上廣告來發給路人、以期達到廣告效果;就算是這樣子,當工讀生要把紙巾塞給過路人時,還會有人微笑搖手不要,因為他們在家裡已經有了足夠的,甚至是懶得停下腳步來拿取這免費的紙巾。
 
但是如果這個場景換到中國的農村,同樣都是中國人,情況就變得大大不同了,可能一開始有一個老人拿到了這免費的紙巾,他馬上就回頭來問可以拿幾包?這時你一定要回答一人只能拿一包,因為上面所印的廣告都是一樣的;老人悻悻的走開,過了不久他換了一身衣服又從那邊走回來,想要再拿一包,因爲分不清楚誰是誰,工讀生又給了他一包。
 
他又回頭,這時候工讀生認出他了,就問他我不是給過你了嗎?於是老人又走開了,再接下來可能就是老人回去將全家所有可以動員的人都帶來了,一人至少都要來回走來拿上幾包。他可能還告訴左鄰右舍的都來拿,這樣一整盒的廣告紙巾就被一兩家人就都通通拿光了。
 
就是因為這樣,所以如今沒有人會在農村派發這種免費的廣告日用品。這是不是一種貪得無厭啊?我們都不用給出答案、相信這些廣告主都已經爲我們給出了答案。如果從外頭往家裡拿東西是那麼的讓人上癮,那麼那些將物品或是金錢向外給出去的又怎麼樣呢?
 
廣告主給出免費的紙巾包是因爲他計算過這廣告能夠帶來多少的收益,他們也不是做好事的。但是在這過程中間,我們也看到一點點效應。曾經有人訪問一個發廣告的工讀生,他就說他最願意去發紙巾,因爲很多人會和他說謝謝;而發普通的單張則會遇到很多的拒絕,並且從來沒有人和他說謝謝,只有他和收取單張的人說謝謝。
 
事實上、能夠幫助人真的是一種很有滿足感、成就感的事。當我們看到他人的需要,如果我能幫助解決他的問題,那真的會是很有成就感的;於是這些事總是先從方便易行 又不用付出太多的地方開始;譬如是對於他人的人生指點迷津,例如:你應當要找一份靠得住的工作,是時候該結婚了,最好早點要孩子等等。這種是在方便中所附帶的善心。
 
再進一步就真的需要付出了,比如說對方真的要你幫他找工作或是介紹對象,那就必需得要真正的付出更多了。還有就是志願者的工作,這是要付出大量的時間以及少數的金錢的一種善行;自然、到了最後,行善是要付出時間以及資源的。
 
那麼有誰會願意將自己的資源和時間給出來到人家呢?其實你我的心底都是願意的,只是我們被這個冷漠的社會給教壞了。從小父母就會教導我們:可以幫助別人很好,但是一定要先確保自己也有足夠的;這還是比較好的父母,有的父母就直接罵:幹嘛要給同學,我們家自己都不夠了!到底是否真的是不足呢、還是因爲永遠不能滿足的貪心呢?
 
這些乃是後來被他人給污染的,在我們的裡面原本是有「義」的,那是神放在我們裡面的;在看到了我有充足、而他人卻沒有,我吃得飽足而他人還在挨餓。於是我們就會想和他們怎樣互通有無,將這樣的義 給行出來、那就是善行了。
 
所謂的善行並非是真的要你賣掉家產去周濟窮人,行善其實是去行神所要我們去行的事。神所造的人是爲一個群體的生命,神有把互幫互助的心放在我們的裡面;我們的裡面有恩慈和良善,這樣我們就可以克服吝嗇和自我保護的恐懼,那就能夠行出神的義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