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25日 星期四

人死的日子勝過人生的日子(傳7:1)

傳道書七章:1 名譽強如美好的膏油,人死的日子勝過人生的日子。 2 往遭喪的家去強如往宴樂的家去,因為死是眾人的結局,活人也必將這事放在心上。 3 憂愁強如喜笑,因為面帶愁容終必使心喜樂。 4 智慧人的心在遭喪之家,愚昧人的心在快樂之家。
 
既然生命是有限的,那麼我們就應該要想想看、要怎麼來過我們這個在地上有限的日子;雖然說人人都必定會死,那我們也不能說 有了這個最終的結局,那我們就任意粗暴的過我們的日子,畢竟這個死期未到以前的過程也是很重要的,也是我們所僅有的。
 
到了這裡,智慧的傳道者便開始以好似雖機性的,開始探討各樣人生哲理,雖然我們可能看不太出來 所舉之事彼此間的關聯性,但是我們可以想成是按著作者所認為的重要性來排列的。那麼作者首先所提出來討論的會是什麼呢?是盡可能地活長久一點?或是多累積一些財富?都不是的。
 
智者所提出的第一項考量就是我們的名譽;我們在東方也有類似的話說:人活一張臉,樹活一層皮;我們的說法當中 所用的字詞看起來都是可見的物質,是臉和樹皮;但是其實這裡面所說的就是面子、就是名譽。智者告訴我們這一生當中所該注意的、首先也就是人的名譽。
 
為什麼說人死的日子要勝過人生的日子?人生下來的那一天是值得敬祝的,那是父母親朋歡欣快樂的日子、是值得慶祝的。但是有的時候我們卻慶祝的太早了,我們只看到生出來的孩子手腳俱全,有眼睛有鼻子,就歡喜快樂;但是我們卻不知道這個孩子在將來會用他的手腳做出什麼事來?
 
世上的那些江洋大盜、或是那些殘忍又殺害許多人的軍頭惡龍,他們的事蹟馨竹難書、要一直到他們蓋棺論定的那一天才能畫上完結。人或許可以威懾別人不讓別人批評他,但是他在地上的日子總是要過去的,後世的人終要給他公正客觀的評價,這就是他的名聲。
 
同樣是人、有的人一生當中致力於醫病救人、或者是能夠助人為樂,雖然好人也是會死的,雖然好人和壞人同樣都是由小嬰孩長成的;他們在生下來的那一天可能並沒有什麼分別,但是在他們死的那一天卻是大大的不同,有的人受人懷念,而有的人卻讓人咬牙切齒,恨他怎麼不早一點死,這也是他們的名聲。
 
就是因為人的死是在世上的結局,而喪禮也可以說是認識他的大家伙 對於這個人的一個總結。一般人很少會願意去參加他人的葬禮的,反而是對於婚禮或是滿月酒之類的慶祝喜宴比較有興趣,不但可以和大家夥一同在一起快樂吃喝,也可以去看看那一對新人長得漂不漂亮、帥不帥、或是那個孩子長得有多可愛。
 
所以智者說:我寧願去遭喪之家也強過去宴樂之家。他說這句話並不是標新立異,也不是因爲去宴樂之家要給份子錢(去弔唁喪家也要給奠儀不是嗎?)要知道去到宴樂之家與人同樂、吃吃喝喝其實也是不錯的,至少那是與許多人一齊度過一個快樂的時光。
 
而去喪家卻很少有大吃大喝的,通常也沒有什麼歡喜快樂;去到喪家時往往會分享大家對於逝者的思念,常常會有他的老友分享逝者讓人回憶的往事,而這些事有許多是外人所不知道的;我們平常也太少關心我們周遭的親人和朋友了。
 
在對逝者的追思當中,我們也可以從他周圍朋友的敘述當中,學習到他面對人生的態度、他的努力奮鬥的過程、他的成敗與得失,他對於家庭的參與和關心。總之這樣一個曾經在這個世代中努力活過的人;就算是一個失敗的人,他的一生當中也必然有些事情或者是態度,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或者是值得我們借鑑與警醒的(也許是不要犯同樣的錯)
 
歡樂是很令人舒服的,但是憂愁更容易讓人警醒和思考。這就是為何智者能夠跨越簡單的歡樂與憂傷的選擇,而能夠學習和豐富自己的人生,寧願進入遭喪之家,也不願意無將時光花費在無意義的歡樂與應酬上面;也願上帝帶領我們的一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