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6日 星期二

保羅的新生(徒9:15)

使徒行傳九章「15 主對亞拿尼亞說:「你只管去!他是我所揀選的器皿,要在外邦人和君王並以色列人面前宣揚我的名。 16 我也要指示他,為我的名必須受許多的苦難。」17 亞拿尼亞就去了,進入那家,把手按在掃羅身上,說:「兄弟掃羅,在你來的路上向你顯現的主,就是耶穌,打發我來叫你能看見,又被聖靈充滿。」 18 掃羅的眼睛上好像有鱗立刻掉下來,他就能看見。於是起來受了洗, 19 吃過飯就健壯了。」
 
這一段經文是主講他對保羅(或是此處的掃羅)的計劃,是對亞拿尼亞說的。主告訴亞拿尼亞,這個人是他所揀選的器皿;還好亞拿尼亞沒有問主:那我呢?主揀選人有他自己的計劃,自己的旨意,因為要用使用他的情景場合以及所面對的對象的關係。
 
我們看看主要用他去面對哪些人呢?主說他要面對外邦人,也要去面對君王們(在原文裡所用的詞是多數、表示不止一個君王),以及以色列的兒女們。主所說的外邦人我們都很清楚就是非猶太人的族裔,而以色列的兒女們,我想並非是指在耶路撒冷以及猷大地的以色列人,而是指居住在外地的猷太人的後裔。
 
我們知道保羅(掃羅)是大數人,那是一個外邦的城市,但是保羅的父母都是猶太人,可能是因為經商的需要而必需要住在外邦人的地區;但是他的父母是非常注重猶太文化的保存,所以就讓保羅接受猷太文化的教育,等到他長大了還送他回耶路撒冷,在最有名的夫子迦瑪列的門下受教。
 
因此保羅既明暸及熟悉猷太人的語言文化,也深入學習了舊約聖經的教導;此外他對於外邦人的文化,外邦人的語言文字也是有一定的了解與熟悉;這部分的優勢就不是神現在所差使的亞拿尼亞所有的了。我們知道傳福音一定是要和被傳的對象有一定認同,我們要認同他們,他們也要能夠認同我們。
 
我們從上個世代的中國和台灣很常見的外國傳教士,我們就可以看出這種需要。當年的傳教士來台灣(或者中國),許多都還不會中文;於是他們來到台灣就很努力的學中文,甚至是學台語;到了他們開始傳教的時候,中文都已經說的很好了,也知道很多成語典故;甚至我要說他們的台灣話、要說的比我這個台灣出生的外省人來的都要好。
 
你要和傳教的對象傳道,你一定要能跟他們做深度的溝通,明白他們的相信以及阻礙,你這樣才能夠進行心靈層面上面的討論。有的時候就算是語言能夠相通,但是我們對於語言細微處的差別不能好好掌握,那就不能將許多經義講解的明白。
 
這些條件保羅都具備了,除此之外保羅還具有一項特質,是很少有人具備的;就是他能夠為信仰熱心、積極、主動的採取行動。我們要記得在本章的一開始,掃羅(也就是保羅)是自己去求見大祭司,去求允許的文書,好讓他可以去逮捕那些信基督的人。
 
這樣的人在當時雖然是反對基督的,但是他一旦回轉過來,回想起他過去的錯,許多他以前所經歷過的事情,例如他曾親眼看見司提反的從容就死,這時候回想起來,就反而驅使他為傳福音更加的努力,即使是要犧牲,要流血,他也都不在乎,只當作是還福音的債。主也的確說了,保羅將會為主名受許多的苦,這是預言,而後也確是如此。
 
亞拿尼亞聽了主的話,就順服的按照主的指示,進到掃羅所住的地方,給他按手禱告,他眼中的鱗片就掉了下來,他也就看見了;一個神的僕人就重新誕生了,只是還有更多的試煉要經過呢,我們下面再來討論,感謝讚美我們的主,願上帝賜福給你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